越劇,是咱們江南的地輿符號,更是文明人的一種藝術情結。
提起越劇,我的思緒就跟著初春裏一抹淡綠的新芽,打開了記憶的匣子。作為一名出生在寧紹平原上的80年代的農家孩子,小時候耳熟能詳的便是「書房門前一枝梅」、「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其時還疑問的問詢母親,天上還能掉下個林妹妹?梁山伯和祝英臺真的變成蝴蝶了嗎?直到多年以後,自己成了一名語文教師,兒時的這些疑問也在似水流年消磨下的泛黃的書本中得到了答案。但是,對於越劇的喜愛,恰似一壇紹興的女兒紅,經過歲月的發酵和閱歷的沈澱,香氣更加濃郁撲鼻,味道更加甘甜清冽。
小時候,每逢過年過節,外婆家鄰近的曬谷的大道地就會搭起一個大戲臺,請來戲班子唱戲,聽老人說嵊州班的最好。那時還小的我,哪裏懂得品鑒,僅僅湊熱鬧。最喜歡的是去扮房(化妝間)看藝人們化妝,尤其是花旦的頭飾和衣服,總會不由得伸手去摸一摸那上面的珠串兒和瓔珞,聞一聞那上面的沈香和樟木香。老人們津津有味的看戲,我卻在戲臺下跑來跑去,買一串糖葫蘆,買一個泥人,買一包瓜子,和小夥伴們共享著自己對藝人的看法,這個好看,這個滑稽...
90年代,看的最多的錄像帶是茅威濤教師的《何文秀》,還有山水片《九斤姑娘》,在網絡不發達的年代裏,和表妹仿照藝人唱越劇成了咱們學業完畢之後最好的調劑品。咱們會拿著大人的絲巾、披肩、連衣裙以及發箍、絹花、一字夾,自己進行改造,然後也拿著口紅把自己的臉塗得紅紅的......隨心所欲地唱著傅派、尹派、徐派...沈浸在一個個或悲傷或喜悅或悲喜交集的古代名人的故事中。
一晃,時刻到了21世紀,我去1760多公裏外的北方念了師範,在大學裏主播了一檔節目《曲藝茶苑》,陸陸續續了解了秦腔、川劇、黃梅戲等劇種,但是唯一難忘的仍是鄉音裊裊裏吳儂軟語的越劇。大學畢業後,回到了家鄉寧波,仍是會看看電視裏的越劇,聽聽電腦裏的小百花。
忽然2017年2月份,一部《盤妻索妻》把我之前對越劇的博愛縮小到了終身只夠對一人鐘情,只為一個名字魂牽夢繞——王君安。梁玉書的溫潤如玉,謙謙君子之風,正是我所敬仰的。他對謝雲霞的愛憐與呵護,癡心與據守,正是咱們這個「速食愛情年代」所匱乏的珍貴。遊春托媒的羞澀與怦然心動之後渴求取得答復的煩躁,被君安教師演繹地十分傳神,其時連看了3遍。之後,又看完了《玉蜻蜓》,一人分飾二角,相同的16歲,不相同的成長經歷,造就了天壤之別的處事方法和心態,但相同被君安教師刻畫得鞭辟入裏。
就這樣,我也自覺的成了萬千君迷中的一員。所以,ipad上下載了所有能下載關於君安教師的資源,有常州清唱的,有天津走臺的,有《宋弘傳奇》全劇的,有《沙漠王子》選段的,有前期的和歸國後的,有梅花獎頒獎現場的。一起,加入了君迷群,註冊了貼吧號,建立了微博賬號,時不時去重視心中的這位女神。我時常會覺得緣分的神奇,1996年到2006年,是君安教師出國的那十年,也是我一心求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十年。2006年以後女神雖然回國,但我遠在北方,不太簡單觸摸越劇。2011年開端參加工作,又忙於自己的小家庭,對越劇是不太重視的,雖然2011年到2016年期間,君安來到了我身邊,來到寧波鄞州、寧波余姚,我仍是無所知,我戲稱「其時只道是尋常,其時不曾沈迷上」。
韶光慢慢流通到了2018年,春草如絲,夏蟲宛轉,風吹黃葉,白雪覆地,又是春暖花開時節,一季曩昔又一季,喜聞女神要來紹興表演,雖是師徒版,卻仍堅決果斷訂票,由於我只需能看到你,就好;看到你好,我就好。6月2日的紹興之旅,雖然已經曩昔整整5年,但記憶猶新,形象十分深入,現在想起來仍然心裏暖暖的,甜甜的。那晚,我和許多君迷相同,在紹興大劇院裏勇敢地喊出了「王君安,我喜歡你」這六個振聾發聵的字,那是對君安教師的特別喜愛,是對尹桂芳大師的無限懷念,更是對百年越劇鮮活生命力的萬分慨嘆。表演完畢,我去後臺給君安教師送了花,還擁抱了一下教師,對於自己很敬仰很賞識很喜歡的教師,她能從舞臺上的人物人物天然切換成生活中的帶著一股書卷氣的溫婉女子,是咱們眾多君迷發自內心真實喜愛她的原因。紹興雖去過多次,但這次的心境卻久久不能平靜,心湖上泛著一圈又一圈的漣漪,心聲字字句句傾訴的是想念意。
有時,我也會慨嘆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遙,恨不得與君身邊繞,從此心願意遂不仿徨。但,走運的是,我終將得見女神真容,感恩這樣的機會,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遇見。
一起,因了我對越劇的喜愛,我的女兒,2018年6月份才滿4周歲的小姑娘,也開端了學越劇,由於她也是小小君迷,小小越劇迷,我看到一種無形的文明在傳達,在連續,在分散我聞到空氣中,有一種"越"國的香味在充滿,在四溢,在輕揚我聽到耳畔忽近忽遠處,絲竹管弦之聲又余音繞梁,越女們在念白,在低吟,在清歌在紹興一別之後,便是慈溪大劇院的《桃花扇》重逢。那時我帶著女兒(其時7歲)一起去觀看。表演前一天,有一個戲迷見面會,十分慶幸我的女兒上臺唱了一段《何文秀.桑園訪妻》。君安教師親熱地給我女兒拉好戲服,帶好帽子,這個場面現在想起來,都倍感溫馨。
時刻如蒼狗,疾馳而去,轉眼間,如今已是2023年。也好久沒見君安教師了,十分想念。今年最大的心願是能夠看到君安教師的表演。
越劇,是咱們中國的非物質文明遺產,作為華夏兒女,咱們一定要好好保護並傳承,以及把她發揚光大。
聽越劇,看越劇,學越劇,唱越劇,讓咱們做一個美好的愛越人,祝福越劇的明日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