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臺市文物保護和研討中心24日音訊,邢臺經濟開發區沙河城鎮近來出土一通明朝蓮花池碑,碑銘要點描述的蓮花開放盛景,從旁邊面反映出其時此間水資源充足,生態環境優秀,對後續研討當地水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前史價值。
該碑通體青石質地,保存根本無缺,出土的僅為碑身和碑座,碑額尚未出土。碑銘為楷書,落款為明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據此計算該碑距今已有414年前史。碑銘右下部分略有含糊,但仍舊能辨認出所刻內容為明萬歷年間李廷修的《題蓮花池》。
「數畝芳池萬柄蓮,不知開鑿是何年。紅花出水渾如錦,翠葉浮波恰似盤。綠柳黃蘆依岸長,紫鴦白鳥向沙眠。漁歌疑令聲聞處,菡萏香中泛釣舡。」短短56個字,精準再現當年遍野蓮花,水鳥休息,荷葉如盤,漁歌聲聲的盛景。
「據史料記載,沙河一帶有栽培蓮藕的悠久前史。元代時,沙河兩岸就有荷花池,明清時期更是大片栽培蓮藕。」邢臺市文物保護和研討中心副研討館員張國勇說,此碑佐證了明朝時期此間蓮藕栽培的前史,為研討當地蓮藕栽培相關狀況提供了罕見的什物史料,具有重要的補史價值。
河北省燕趙文明研討會理事、邢臺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趙孟魁以為,該碑的出土關於研討明萬歷年間人文景觀、書法雕琢、蓮藕文明等具有重要意義。